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目标,加快“一流”学科大学的建设步伐,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河南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统一部署,特制定“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一流意识,认真贯彻一流标准,坚持精品意识、原创研究,坚持交叉综合、协同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坚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坚持国际视野、深化合作,切实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能力、文化传承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和中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助推我校“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步伐,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总体目标
遵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方案、“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与基本任务,大力弘扬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百年来形成的 “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整合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术资源,促进学科交融,凝练特色方向;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有专攻、学风严谨、寓研于教的学术队伍;紧紧围绕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叉并重,产出一批学术精品与传世力作;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开明通达、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不断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计划措施
(一)实施学科建设支撑计划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地理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力争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学科;加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体育学、音乐与舞蹈学等特色学科建设,力争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新进展;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新闻传播学等重点学科建设,力争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应用经济、人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等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建设好黄河文明、宋代文化、区域国别、先秦考古、英美文学、区域发展、教育评价、旅游文化、诉讼法学、传统武术、出版编辑、地方戏剧等特色研究方向,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学界知名的“中原学派”。
3.打造学术创新团队。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和学术团队,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凝练研究方向,重点支持建设若干个梯队合理、特色鲜明、声誉良好的学术创新团队,持续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支撑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实施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1.文科“资深教授”计划。重点支持若干名身体健康、德高望重、垂范学林的文科“资深教授”,支持其带领团队开展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2.文科“知名学者”计划。重点支持一批功底扎实、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的文科“知名学者”,努力造就有区域影响、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3.文科“青年新秀”计划。遴选一批在学界崭露头角、潜力较大的文科“青年新秀”,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支持,将其培育成综合性、创新型优秀学术骨干。
(三)实施科研项目培育计划
1.重点培育重大项目。支持培育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力争打造特色性创新团队、产出集体性重大成果,支撑优势特色建设。
2.培育交叉综合项目。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培育交叉综合类研究项目,力争产出创新性、综合性学术成果,推进新型交叉学科建设。
3.培育国际合作项目。支持培育国际合作项目,引导科研人员加强与国际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力争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四)实施科研机构提升计划
1.加强科研机构管理和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科研机构,实施分类、开放、动态管理,加强机构领导人员建设,创新科研人员流动机制,实现特色发展。重点建设教育部及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推进“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整合历史、考古、地理、生态、文学、哲学、宗教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探索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学科融合、服务社会的协同创新模式,将中心建设成实体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对话平台。
3.加强新型特色智库建设。建设好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原发展研究院、宋文化研究院等综合性科研平台;围绕物流发展、教育政策、区域国别、文化旅游、公共政策、融媒体等重要现实问题,建设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新型特色智库。
4.推进高等人文研究院建设。秉承“创新、协同、开放、服务”理念,探索新型学术研究机制,通过打造学术团队、培育人文学者、设立研究项目、推出系列成果、培育学术品牌、创办学术刊物、设立学术奖励等举措,将高研院建设成为学术高地和改革特区。
5.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培育建设“经典文献与文物数字化实验室”“心理与行为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时空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等以实验、实证为手段的文科实验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化细化,促进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五)实施科研质量提升计划
1.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围绕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2.设立“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每年遴选若干项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前瞻性学术精品予以奖励,促进科研人员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
3.评选“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倡导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每年评选若干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产生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给予奖励。
(六)实施学术治理提升计划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层层落实各级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意识形态工作的岗位责任,大力强化科研机构和人员的政治意识,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2.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建立完善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术委员会在学术问题上的决策地位。
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根据基础理论类成果、实践应用类成果的不同特点,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坚持同行评议机制;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周期与考核指标;坚持定性定量并重、业绩与师德兼备。
4.实施“一院一策”激励机制。推动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校院两级学术治理体系,强化学院科研自主权,调动学院科研主动性。
5.实施《河南大学重点研究平台专职科研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建设一支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对接国家、行业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持续稳定地承担高层次研究课题,产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
6.实施研究项目负责人制度(PI)。组建一批学术研究单元,赋予相应的学术权力,优化整合人力资源,以点带面,促进特色发展。
7.实施学术休假制度。结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制订《河南大学学术休假制度暂行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提升学术交流能力,营造科研人员有效成长、科研成果集中产出的学术生态环境。
(七)实施学术品牌培育计划
1.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进一步规范学术期刊管理,加强专职编辑队伍建设,支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史学月刊》《圣经文学研究》继续提升影响力,打造权威期刊品牌形象;支持《汉语言文学研究》《外文研究》《心理研究》《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树立学术界核心期刊的品牌形象。
2.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支持打造“黄河学论坛”“两宋论坛”等高质量学术交流品牌,定期以会议、论坛、讲座、沙龙等形式聚集专家学者,促进我校学术交流活动蓬勃、有序、高效开展;重点支持高端学术会议和知名专家讲学。
3.设立“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遴选聚焦学术前沿、选题意义重大、特色鲜明突出的优秀学术成果,统一规划出版“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系列丛书,扩大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优秀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八)实施国际学术交流计划
1.建立国际化平台。以优势特色学科、学术创新团队、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与国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有效合作,联合共建“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等高端国际化研究平台。
2.组建国际化团队。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外籍专家,组建若干个国际化学术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产出国际化学术成果,提升我校学术研究国际化水平。
3.产出国际化成果。大力支持科研人员发表SSCI、A&HCI等国际期刊论文;参与海外翻译、出版和推介中国文化经典以及我校学术精品;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助力中原文化“走出去”。
4.推进国际化交流。选送优秀科研人员出境访学、进修和研讨;加强境外引智力度,支持重点学科引进外籍专家从事教研活动;支持邀请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组织召开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九)实施科研育人促进计划
1.科研项目育人。支持学生参与科研人员项目研究,开展实践类项目调查研究;鼓励学生围绕科研项目设计毕业论文选题。
2.科研机构育人。鼓励科研机构开设学术前沿类、理论方法类课程;鼓励科研机构设置学生助研岗位;鼓励科研机构面向学生开展学术实践、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
3.科研成果育人。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支持科研人员将最新科研成果以短期课程、专题研讨课、系列讲座等形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教辅等。
(十)实施服务社会能力提升计划
1.提供政策咨询。推出“河南省系列发展报告”“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色列蓝皮书”等报告,探索文化传承和政策咨询新模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2.开展文化普及。利用“百家讲坛”“中原大讲堂”“嵩山论坛”“ 黄河文明讲堂”等公共文化平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3.参与创意规划。组建实践性、服务性学术创新团队,积极参与文化创意规划,产出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样板,促进文化产业创意事业繁荣发展。
4.融入行业发展。鼓励支持参与区域规划、文化创意、旅游规划、考古发掘、口述历史、遗产保护、企业培训、公共服务等项目,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积极争取行业支持。
5.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共建共享、互利互赢的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利用资金、人力、政策等社会资源,拓宽学术研究的社会渠道,夯实学术创新的社会基础。
四、保障落实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繁荣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协调工作,研究“繁荣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文社科研究院,负责本计划的具体实施。
(二)经费保障
学校统筹“一流学科”建设经费及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各类建设项目的经费使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经费管理制度。
(三)贯彻落实
各相关单位要根据本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实施细则和方案,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